觀音菩薩談2024年底大環境狀況與居家修行-5

#觀音菩薩談2024年底大環境狀況與居家修行-4
#大芊世界YT直播
✨居家修行
❤️覺察
覺察的意思是「看別人不順眼的部分,其實是看自己不順眼的部分」。
例如,我覺得某人反應好慢,我聽他講話好不耐煩,那其實是我對自己的反應的投射,我希望自己可以字句表達清晰。
當你能將對外在的評價放慢並且檢視到自己的這個部分,你就開始自我覺察了。
1️⃣👉紀錄:描述現況,表達感受
假如你沒辦法很快做到,可以隨身帶著小本子,當你心裡升起對小孩、伴侶、工作夥伴的種種情緒或心情,把那些感受寫下來。
把感受寫下來並不是要評價這些行為。
舉例來說,你很常因爲小孩寫作業拖拖拉拉,每次都要拖到很晚才開始寫感到生氣,紀錄可能是「小孩每次都拖到很晚才要開始寫作業(描述現況),我覺得很生氣,擔心他睡不夠飽(表達感受)」。
這麼做不是為了評價孩子的行爲,而是要去意識到自己怎麼想。
當你對一件事有所評論或觀察,意味著你在其中有個主體性。
不論你覺得自己跟小孩一樣,都喜歡拖拖拉拉,或者是你覺得自己是個嚴謹自律的人,跟小孩完全不一樣。
都是透過這件事在你和小孩之間做出區分,是一種二元性的思考模式。
覺得自己以前也跟小孩一樣都要拖到很晚才開始寫作業,但沒關係,還不是長大了,而且活得好好的 ; 或者是覺得自己以前就不會這樣拖拉,小孩這樣真的很糟糕,要改掉拖延寫作業的習慣。
這兩種想法都是腦袋裡創造出來的幻象,是我們慣常用來回應這個世界的二元性思考模式。
2️⃣👉觀察念頭
「覺察」對應的是「反射」,當我們要做個人修行,就要以覺察代替反射。
同樣以小孩為例,你看到一個狀況,心裡升起一些感受,就在小本子上把客觀的現況和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記錄下來。像是「小孩寫作業好慢,到九點半都還沒開始,真讓人生氣」,或者是「小孩寫作業好快,回到家才半個小時就寫完了,是不是老師作業出太少」,觀察這些在腦袋裡浮現出來的想法,不論你發現什麼,都是一種覺察。
「觀測」我們如何回應自己內在的立場,這便是覺察。
「觀測」也如同正念或內觀裡提到的概念,當你透過和外境互動產生某種感受時,觀察身體的感受和你的念頭,例如「風吹過來,我覺得身體涼涼的」、「我吃了一顆葡萄,這葡萄的滋味酸酸甜甜」、「我覺得身體有個地方癢癢的,但現在又不癢了」等等。
當你看到小孩的某個行為,內在起了某種感受,去觀察浮現在腦海中的念頭。
Q:這樣感覺像是在隔絕自己的情緒,好斷裂....
並不是要隔絕自己的情緒,你得要先發現它,感受那些情緒就好,不需要反應。
你一整天可以感受的事情相當之多,小孩寫作業是一個例子,也有可能是你煮了一道菜,小孩很喜歡。不需要太快延伸去想小孩的拖延症是不是需要被輔導、要上網查一下幾歲才會改善,或者是覺得原來我是這麼渴望在廚藝上得到小孩的欣賞、原來我很想知道小孩喜歡什麼,下次要再煮一樣的東西給他吃。
不需要。單純的描述現況和感受:「今天做了炸豬排,小孩吃得好快,我好開心」,這句話就是一個觀察,這時你會發現原來自己是這麼想的。人的腦袋常常會快速的延伸這些想法,但人們其實很少有機會去觀察自身的念頭。
所謂的修行者其實就是對自己做了很大觀察的人,不只觀察身體的感受,也觀察自己的念頭和情緒。感受會來也會走,情緒和念頭亦然,你只需要觀察它即可。
3️⃣👉在生活裡找到「當下的力量」
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是觀察外在的世界,透過觀察外在世界你會發現事情是相對的,有外在世界就有內在的觀察者,當你發現了外在世界如何,你便也觀察了自己內在的念頭如何。
去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,在想些什麼,會為你帶來強大而安穩的核心力量,這便是人們所謂的「當下的力量」。
而要能做到「當下」,第一便是要觀察外在,再來是說明情緒,但不過度延伸,最後則是意識到,讓它過去。
這是相當困難的事,但透由內觀覺察,你會像過了一道關卡,靈魂的記憶體會被新的經驗覆蓋過去,靈性空間會因此得到更大的釋放。
假設你原來的模式是感覺到癢癢的便會去抓它,或是覺得好煩喔,蚊子一直叫,但透由內觀覺察,你覆蓋了一個新的經驗,發現等個十分鐘就真的不癢了,原來可以這樣看待這件事。
透由覺察,你能用一種更平靜和諧、更開悟融合的方式去觀察同一個身體癢的狀況,並且在靈魂層次上有所擴展。
所以當你看到小孩很快地吃完炸豬排,感覺到很開心,不需要多作解釋,去體會當下的感受。
開心會來也會走,他也有可能轉換成焦慮,例如炸豬排吃這麼多不好吧,或是明天要去市場再買一次,但要用另一種烹調方式比較健康,甚至是最近小孩健康檢查好像有點過重,這道菜是不是一兩個禮拜出現一次就好...等等。
念頭像潮水一樣,會一波波的來,但無妨,讓自己穩下來。
當念頭來了,不小心想到我要去跟市場老闆說記得幫我預留兩塊豬排......讓自己回來,沒多久又分心了,想著小孩喜歡我的炸豬排我好開心......那就再把自己拉回來。
念頭像這樣來來回回的過程其實就跟打坐的過程是一樣的。
你不需要透過特別的方式才能修行,而是透過覺察外在看見自己的內在進行肉身修行。
有趣的是,下次小孩一樣吃了你的炸豬排,你再回頭看會發現自己進入了一種「空」的狀態,這個「空」為你的靈魂創造出一種彈性,使得你不會急著對事物作出反應,變得更為寬容。
在這樣的過程中,你便可以逐漸破除對世界二元性的想法,因為你已經在修行了。
再回到小孩拖到很晚還不寫作業,你開始生氣,同樣去觀察你的念頭,你可能會開始擔心小孩晚睡,隔天早上起不來,在想是不是不要在晚上工作好能調整作息時間,或者是晚上不要安排那麼多事,讓時間不要那麼緊等等。
覺察這些來來回回的念頭,觀察它們。
覺察完,你可能不再生氣,直接叫小孩去寫功課,或是生他的氣告訴他隔天要做出調整,又或者是跟他講一方大道理,但這些都是在覺察之後的事了,我們之後再慢慢來談。
不論對象是誰,你不一定有空間和時間在當下進行覺察,但可以在事後試著回看事件,覺察自己當時的念頭。你可以在坐車時試著這麼做,但相當不建議在開車時進行覺察,開車時更適合的反而是念經,為自己提供規律的頻率調節。
4️⃣👉找到內在的觀察者,讓它安靜下來
覺察跟打坐很像,需要安靜的五到十分鐘的時間。這段時間內,你可以想兩三件事,可以是小小的事,也可以是困擾的事。例如哇,這朵花好美,去感受原來我覺得它好美,去感覺它的若有似無,意識到內在有一個觀察者一直在說話。
覺察的目標就是「找到內在的觀察者」,並且讓它安靜下來。因為觀察者常常在說話,你會做出反應,像是「哇,這花好美,下次問問這是哪裡買的。」
找到內在的觀察者,習慣讓他保留一個靈魂的空間,不要快速的做出反應,這是在修行上很重要的步驟,就像「行禪」一樣。
你可以在走路的時候覺察,覺察腳踩的聲音、覺察身體的節奏、覺察自己一邊走一邊覺得腳好痠喔,原來這就是腳痠的感覺,那些感受就會過去。
很多人喜歡騎腳踏車或爬山,規律的事情一做五六七八個小時,這裡面有很大部份是在行禪。
在同步的事情裡腦袋已經開始放空,發現,在,放空,重複的循環,如此一來會讓自己進入內觀的放鬆狀態,為自己保持一個空間,為生命提升更高的頻率及品質。內在更平靜,也更接納,沒有什麼是不對的,包含小孩或客戶讓我好挫折、被減薪了讓我好焦慮的種種念頭,都可以讓它來,也讓它走。
#感謝大芊世界頻道
#直播連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live/XJDIYZSqNmg?si=AcOEZKjaN0sGs52m
傳訊、定稿/佳珮
文字、編輯/乃月、小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