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音菩薩談控制-5

#菩薩談控制-4
#大芊世界YT直播
關於控制,今天會從四個面向來談。
一、控制自己
二、控制他人
三、控制事情
四、控制的本質
這裡這裡來談控制他人:
💚二、控制他人
大多數人都渴望控制他人,希望對方不要這樣、不要那樣—不要傷害我,不要讓我為難、不要控制我。
例如,我希望小孩不要一直看平板,因為擔心他的視力受損,擔心他無法自律,將來如何成為一個成熟的人?又或者,希望同事可以如期完成工作,免得他的延誤導致我得要加班、增加我的工作量。希望老闆體諒我,希望伴侶理解我,希望公公婆婆不要干涉我....希望所有人都能「不要這樣」。
這樣的期待,觸及的並非因果,而是「功課」。
所有的「他人」,其實都是自己的「功課」,也就是俗話說的「冤親債主」。他們的存在,正是每個人學習與修行的對象。
人在學習時,往往無法單打獨鬥。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,雖然會在業力層面上與他人有所互動,但當學習的課題涉及「控制」這個議題時,就需要意識到,這很大程度是自己的課題。
每個人都需要面對與他人有關的課題,無論是金錢、情感,還是生活中的各種小事。例如先生要求你使用特定品牌的洗衣精、控制使用量、甚至規定衣服該如何擺放。
假如這些要求來自於他人,人們會感到受限,但若是出於自己的選擇,那麼就會對這件事情有更深的理解,並且在這條道路上逐步創造自由。
舉例來說,當你決定以自己的方式洗衣服,不僅獲得了「選擇洗衣精的自由」,也因為安排洗衣與晾曬的時間,進一步掌握了「時間的自由」。
透過這個過程,你會發現,真正的自由源自於對自我的掌控。
當先生要求你使用特定品牌的洗衣精、規定使用方式,或者要求你管束小孩的生活作息,掌控孩子的各種行為。
你之所以願意這麼做,或許是出自於本身也樂於去掌控,亦或是出於擔憂與關心。你擔心小孩的視力、學業表現、英文程度、社交能力,因此而試圖加以規範與控制。
凡是與他人產生關聯的事,都可以視為一種「功課」。因為這些事情往往讓人們產生情緒,甚至帶來焦慮。
這當中可分為兩種情況。一種是你試圖控制別人,另一種則是別人試圖控制你。
先生要求使用特定品牌的洗衣精、規定用量,這是他試圖控制你。另外一種情況則是你想要控制孩子、家人、學生,甚至任何一個外界的人,希望他們走在自己設想的軌道上。
#感謝大芊世界頻道
#直播連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live/KfE5FcitVlI?si=oat3GCkvLpSLmYn1
文字、編輯:文小編
接訊、定稿、製圖:佳珮 Eg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