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音菩薩談控制-8

#菩薩談控制-7
#大芊世界YT直播
關於控制,今天會從四個面向來談。
一、控制自己
二、控制他人
三、控制事情
四、控制的本質
這裡持續談控制他人:
👉被控制
接下來談談「被控制」。當一個人試圖控制你,例如先生管控你的花費、作息、或限制你回娘家的頻率,這種來自於家庭的控制往往是最困難的。
相比之下,其他關係中的控制,例如職場上的權力關係,通常隨著時間過去便能淡化,但家庭內部的控制,無論是來自原生家庭還是現階段的家庭,才是真正需要面對的課題。
關鍵仍然是「試著理解對方的核心需求,並且去陪伴對方。」
或許你會想:「我為什麼要去陪伴一個控制我的人?我欠他的嗎?」但答案是—是的,仍然要這麼做。
原因是因為一個想要控制別人的人,你一定是被控制加控制別人,你一定同時在。
一個想要控制別人的人,通常也會被控制,因為他身上存在某些匱乏或缺乏安全感的特質。這樣的人可能有相似的核心需求,例如希望他人滿足他們的需求,或是有某種受害者意識。這些情感狀態在他們身上都存在。
因此,若是你發現自己有控制別人的傾向,就去檢視一下自己是否也擁有這些特質。
假如他人有這些狀況,要改變他們並不容易。對方可能是你的父母、伴侶、甚至是龜毛的房東。不需要強行去改變對方,而是先去意識到他們可能有相關的情感需求。
越是親近的家人,越有可能成為你人生的「功課」。去看看在這個課題裡,是否有什麼事是你可以做的。
如果你能夠理解他們的核心需求,並作出相應的回應,你便能成為那片汪洋中的穩定島嶼。
你身邊那些試圖控制你的人,會因此而變得更加更穩定。至於他們是否還會繼續控制你?可能會,但你能不能不再被控制?當然可以。
關鍵在於,當你被控制時,其實是你選擇讓自己被控制。
這並不是指某人把你綁在房間裡那樣的犯罪行為,而是指在各種關係中,大多數情況下,人們常常是選擇了讓自己處於被控制的狀態。
一個巴掌拍不響,如果你選擇讓自己在關係當中被控制,那麼你就要去看看自己在關係當中的貪、嗔、痴。
「貪」,在這段婚姻關係裡,你貪求什麼?你貪求伴侶總是準時回家照顧小孩,你貪求他賺錢回來。
「嗔」是什麼?嗔是害怕,你害怕如果離婚了,生活將變得無以為繼,你害怕他生氣了,會為關係帶來改變。
至於「癡」,就是明明就知道你們的關係不公平、不對等、不適合,你卻選擇視而不見。
簡單來說,這就是所謂的「婚姻紅利」,你在享受這些紅利的同時,也在接受著自己被控制的狀態。
看看我們背後那張圖,圖裡的那些手,它們其實是彼此支持、彼此合作的。它們的形狀像是愛心,但同時也象徵著彼此牽絆。
這些手的周圍,一邊是月亮,代表著感情;另一邊是愛心,象徵來自心輪的愛,而後面有光。這意味著「控制」與情感和心息息相關。
因此,直播剛開始請大家反覆練習幾次深呼吸,一次又一次的吸氣,直到你無法承受時,再一次性地將氣息吐出。
這個呼吸法,實際上就是在釋放你心輪的壓力和束縛。
面對「被控制」這個議題時,不妨回頭問問自己,這段關係中是否有你想要的部分?當你能夠覺察這一點,你會發現這當中其實有你想要的東西。
如果你有想要,那你就去做,為什麼呢?因為這樣你就不會陷入「受害者意識」的狀態。
或許控制你的是家人或伴侶,他們可能處於受害者意識中。但如果你也同樣處於「加害者意識」,覺得自己因為生了很多小孩、沒去上班,才讓伴侶這麼辛苦,那麼你便進入了負面狀態;或者,如果你處於「受害者意識」,認為伴侶和孩子讓你無法活出自我,那麼你也陷入了同樣的困境。無論是什麼狀態,你都有責任讓自己過得更好。
那麼,如何才能負起責任?
答案是「力量」,因為力量讓人能夠承擔應該負的責任。而這股力量是什麼?選擇的力量,意味著去意識到自己的需求。
就像之前談到的,當你試圖控制他人時,要能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是什麼,並直接滿足這個需求。
因此,當別人試圖控制你,既然要長出力量,就直接去意識到對方控制你的需求是什麼。
舉例來說,就像有朋友留言的,現在還可以稍微看一下直播,但待會兒小孩來找,可能就無法繼續看直播了。小孩很擅長控制大人,這完全沒問題,因為不同年紀的小孩有不同的狀態和需求,你可以視孩子的狀態找出相應的回應方式。
只要你有所覺察,就能在過程中長出力量。
因此,當你意識到對方的需求,例如:小孩渴望陪伴,所以不停地叫媽媽;伴侶希望你照顧好家庭、洗衣服、為孩子準備三餐、上班賺錢,甚至期待你回他家--這些需求最終轉化為對你的控制。
然而,你需要滿足這些需求嗎?
這倒是不需要。因為每個人的需求,最終只能由自己來滿足,沒有人能真正滿足他人的需求。
重要的是,你能否看見對方的需求。
如果可以,試著說出來讓他知道,若對方無法接受,便用行動示範。倘若你做不到,就先寫下來,讓這件事順著流走,慢慢地,你會發現自己逐漸能應對了。
當你無法滿足對方的需求時,與其一昧地應對,不如先讓這個需求浮現,看看它內在的核心是什麼。
舉例來說,小孩渴望媽媽的陪伴,所以會不斷地要求:「媽媽來!媽媽講故事!」你為了想滿足小孩,講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。
小孩在控制你嗎?
是的。承認小孩確實在控制你,但他內在的核心需求其實是陪伴、安全感以及玩樂,他認為要透過你和他一起互動,才能得到快樂的感受。
那麼,你可以做些什麼呢?
當你意識到孩子的這種狀況,最直接的方式當然是陪伴他。除此之外,你也可以表達自己的需求,或者創造更輕鬆的互動方式,讓自己沒那麼累。例如,扮演病人的角色躺在床上,讓小孩忙著照顧你,或者玩點餐遊戲,讓小孩一直忙來忙去,你就能稍微喘口氣。
覺察並理解這件事的核心在於,小孩真正渴望的是「愛」。
你可以擁抱他、用各種方式表達你對小孩的愛。同理,你也可以用各種方式回應伴侶對安全感、對愛的渴求。
你只需要以適當的方式「回應」對方,不需要「滿足」他們。
人生無法完全滿足小孩,也無法滿足任何人。
你可以做的,就是基於愛,真誠地回應這份愛。這份愛是基於「願意」—你願意愛對方,願意看見對方的需求,並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付出。
對方的存在是你的功課,你選擇去愛,去給予,然後觀察這份愛帶來的結果。
當你給出愛,愛也會回到你身上。
這也是之所以面對他人的控制時,我們得要去給。
當你給出控制,你也會因此而被控制。同樣地,你給出愛,便會收穫愛;你給出關心,便會得到關心;當你願意照顧對方內心真正的需求,這份善意便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到你身上。
這正是宇宙的創造法則之一。
#感謝大芊世界頻道
#直播連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live/KfE5FcitVlI?si=oat3GCkvLpSLmYn1
文字、編輯:文小編
接訊、定稿、製圖:佳珮 Eg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