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聊聊座談會死亡篇記事
最近兩場在台北場次的菩薩聊聊座談會,主題談的是死亡,參與的學員(包括我)不知道哭掉了幾包衛生紙。面對生命的無常,總是如此讓人措手不及。
如果生命既有限又無常,那麼我們又為何仍要修行呢?難道不能得過且過就好嗎?
關於這個問題,我很喜歡佩瑪.丘卓在《懂生,才懂死》書裡講述的一個小故事。
書中她提到,若是一般沒有修行的人,遇見生命的無常,比如在無預警的痛苦、震驚或失望時,無論大小事(比如突然摔倒或者被醫生宣告活不了多久),我們第一個反應可能是「哦,該死!」
但是,當我們處於清晰的狀態,了解到每一個念頭都有力量產生的效應,在那個無常的當下,我們就能運用心識的影響整個體驗。
佩瑪.丘卓舉例說有一次她在樹林裡散步時遇到一隻熊,在這麼驚心動魄的時候,她心裡想的不是「該死!」,而是大聲喊著「唵嘛呢叭咪吽」。
我很喜歡這個小故事。
當她喊著「唵嘛呢叭咪吽」,並不是意指菩薩來救救我,而是呼喚我們內在象徵慈悲的菩薩能量來回應眼前的狀況。這是我們透過平日的修持,深深印烙在內在的一道光。我想這就是平日有修持和沒有修持的差別。
如果這是我必然要面對的,我帶著無比的慈悲來面對我和我眼前這頭熊。
如果我將死在這頭熊之下,那麼我以內在無比的慈悲來經驗這個片刻。
無論在當下冒出來的念頭是「該死」還是「唵嘛呢叭咪吽」,也許在物質層面上結果是相同的(逃過一劫或在劫難逃),但是在生命的品質和頻率上卻截然不同。
在生命的最終懷抱著極度的恐懼,可能會經驗低頻的星光界;而懷抱著無比的慈悲經驗死亡的靈魂,則會有全然不同的體驗。
若是看透生命的本質正是無常,那麼無常就只是如常;
若是願意直視生命的無常,那麼我們就更樂於在自己的心識上下功夫,因為這份無常將是帶給生命最好的禮物--讓我們學會活在當下,並且致力於活出最高版本(最真實)的自己。
死亡之所以可怕,是因為我們始終沒有活出真實的自己。而真實的我們又是什麼樣子呢?那是充滿神性的我們。
而修持的目的正是為了讓我們憶起真實的自己,我們內在既有觀音菩薩慈悲的品質、也有造物主創造的品質、天使無條件的愛的品質、揚升大師智慧的品質、神明發願服務眾生的品質……。所有能協助我們憶起這份品質、活出這些品質的活動或方式,都是我們可以持續精進的方向。
修持自己的身、語、意,不是為了逃避恐懼,更是為了更加擴展自己,活出真實的樣貌,如此一來,面對生命的種種無常,我們仍能以最高頻率的自己去回應,如常、如是的去經驗,完成生命的循環。
*寫在兩場菩薩聊聊座談會死亡篇之後。
文/怡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