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急著評斷,是一種慈悲
「關於那麼多修行的法門和技巧,到底該怎麼看待?那麼多修行的工具、法門、功課,到底要做什麼?不要做什麼?」
加法,就是學習、行動、並且持之以恆。減法,就是斷捨離、不行動。
我們學習許多修行的方式、工具,這固然很好。但如果修行的道路上只有「加法」,凡事都往內塞,遲早會讓自己變成一個垃圾筒。
一旦搭配了減法,我們才能在靈性修持的道路上,像剪紙一樣,剪出自己的人生獨特的修行方式,建立自己的靈性權威。
其實,沒有什麼方式的修持是最好,只有自己的選擇(選擇做或不做),認同並充份經驗和感受,我想就是最好的修持。
※註:修行,指的是各種與自己內在連結、培養覺察與平靜的方法,可能是冥想、誦經、瑜伽、靜心,以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。
我去年唸了一陣子的經文後就沒有動力再繼續唸了,無論菩薩怎麼叮嚀我,我都沒有動力,也覺得對我來說誦經是相對困難和提不起勁的事。
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,我一直在尋找一種自己喜歡、能夠持續,也能在當下享受的修持方式。
後來我發現「無意識的跳舞」是很能讓我投入和享受的事。在那20、30分鐘,全然的舞動自己的身體、全然地跟自己在一起,只有音樂、只有自己、只有身體。
我會在客廳跳舞、在書房跳舞、也會在聖壇佛陀聖像面前跳舞。每當我跳舞時,我可以感覺到在跳舞時心輪都會慢慢的敞開。
因為我體認並接納了自己時間有限,於是開始在眾多修持法中做出選擇。後來我就逐漸放下「沒有頌經會不會不好」,以及「這個沒做、那個沒做的匱乏感(或罪惡感)」。
現在,對我來說,跳舞就是我的靜心、就是我的頌經,就是我的迴向。
#修行不需罪惡
願意持續、推自己一把,規律的進行修持,很好。
因故放棄了、沒有持續,也不需要背負著罪惡感。
回到每一個當下,看見自己有「規律修持」的渴望及意圖,給出自己最大的支持,但也要保持開放和接納,接受做每個決定的自己。
修行,不是用來讓自己感覺羞愧或不足的工具。
它是讓我們更靠近自己、更尊重自己當下狀態的道路。
當我們學會尊重自己的選擇,就是修行真正開始的時候。
文/Humai 怡伶
製圖/文小編